
在中國,婆媳矛盾是繞不開的話題。
幾乎每個家庭都曾因為育兒觀念、家務分工、生活習慣發生過摩擦。
婆婆覺得自己經驗豐富,應該指導媳婦帶孩子;
媳婦覺得婆婆干涉太多,不給自己空間。
這種衝突,幾乎每天都在上演。
然而,我一位在德國的朋友說,婆媳矛盾幾乎不存在。
為什麼呢?
第一個原因,我們就很難做到。

一:文化、觀念不同
咱們中國人講究成家立業,意思就是,男孩子娶了媳婦,就算是成了家、有了根。
這時候,作為父母,總覺得兒子還小,尤其是婆婆,總覺得自己還有責任繼續管、繼續幫。
買房、裝修、辦婚禮,甚至連孩子的名字都幫著起,這些事,咱們覺得天經地義。
可在德國,結婚代表什麼呢?
代表兩個年輕人「從父母家裡脫離出去,自己獨立生活」。
不是家裡「添」了一個人,而是兩口子一起,從原來的家庭「脫」出來了,成了一個「新的小家庭」。
從法律上、經濟上、情感上,都是徹底獨立的。
德國的父母,在孩子結婚以後,會刻意保持距離。
他們認為:「既然你已經成家了,那你就應該過自己的生活,我們不應該再『干涉』太多。」
在德國生活的朋友跟我說,當她聽到婆婆說「你們是一個家庭,你們自己決定」時,她差點沒反應過來。
而在咱們國家,幾乎從兒子出生那一刻,就為他將來操心了:
為他存錢,買房、買車、娶媳婦、操心他的婚禮;
有了孫子后,為他的家庭洗衣、做飯、帶孩子、幹家務。
地域不同,觀念還真不一樣。
我們是「成家」,德國是「脫家」。
我們講「父母的參與」,德國講「各過各的」。
咱中國婆婆,有幾個能忍住不插手?
兒子房子是你買的,首付你出了,娃你將來還得帶,你能不說話?
可你一說話,兩代人就有代溝——矛盾就是這麼來的。
我們講究的愛,是時刻為他著想。
為他打算。
而德國人講究的愛,是孩子長大,父母就放手。
說到底,沒有誰對誰錯,只有文化和觀念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