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這樣,經人介紹,我在鄰村找的婆家,步行半個小時便到。
婆家條件一般,跟我家一樣,我有三個大姑,老公是公婆的老兒子。
當年我父母之所以相中我老公,一是兩家離得近,今後有什麼跑腿叫嘴的活,指靠我們方便;其次就是公婆只有他一個兒子,沒有三兄四弟,將來不存在妯娌多而產生的矛盾。
我母親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:「我家這個『大獃鵝』太老實,妯娌多她搞不過別人。
」
如果女人這輩子的「起跑線」是以婚姻為水平線,那我跟兩個妹妹後來差了一大截。
大妹當個不大不小的老闆,在婆家能當家,隻手遮天;小妹是知識分子,兩口子工作穩定。
只有我一年365天都苦哈哈的,每天面朝黃土、背朝天地工作,一直徘徊在溫飽線上,「餓不死、撐不壞。
」
唯一值得欣慰的是,公婆一家人對我挺好,婚後第二年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,也算給這個三代單傳的人家,完成了屬於我們這代人的「使命」。
記得我公公得知添了個大孫子後,驕傲地說:「先『打只兔子別在腰裡』再說。
」
人們常說,「錢能決定你在娘家的地位」。
事實證明確實如此,一奶同胞也不行,這從我們三姐妹回娘家就能看出來。
示意圖來源:《熟女強人》劇照
每次逢年過節,我們三姐妹回娘家,兩個妹妹又是煙又是酒,還有高級補品和給父母買的衣服。
而我,經濟水平只局限在端午節買兩盒綠豆糕,中秋節提兩盒月餅,到年了咬咬牙給我父親買兩瓶好酒,煙也就是普通的「兩頭抹」(早年不帶過濾嘴的香煙)。
所以每次父母接到兩個妹妹、妹夫時,那簡直眉開眼笑、越瞅越稀罕。
我們兩口子回去,也就打聲招呼,立馬繫上圍裙,忙裡忙外「做事的料」。
我雖然實在,但我又不傻,所以時間長了也會心裡不平衡。
於是,後來那些年,每年回娘家拜年,我就故意錯開年國二,不跟兩個妹妹挑同一天回家,等他們走了,我初三或者初四再回去。
對此有街坊四鄰問起來,母親就說:「唉,沒辦法呀,大女兒的幾個大姑回來,她得在家接待客人喲。」
其實我幾個大姑根本不需要我伺候,每年她們回來都「自己動手、豐衣足食」,甚至誰先到家,還催著我們一家三口去我父母那,但我就故意不去。
我老公其實早就看出來我的「陰謀詭計」,但他聰明,從來不拆穿我。
而我心裡有數,娘家再不好,我也得維護,豈容他人指手畫腳?
很多時候就是自卑心理作祟。
但在我兒子讀國二那年,他對我說的一番話,讓我挺直了腰桿,不再內心焦慮